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成立于1975年,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3 个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科研团队实力雄厚,在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任研究室主任和课题组长;拥有61名专职教授、5名兼职导师、21名跨学导师组成的多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团队。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研究方向有:血瘀和活血化瘀的机理、中医药(含针灸)防治复杂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研究方向有:中医药防治复杂性疾病的作用和机理、中药抗肿瘤和改善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与机制。
学科优势和特色包括: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雄厚的临床资源,结合中医与西医、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医教研与企业的优势,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开展中西医结合有组织的研究。
发挥产学共建的优势,用微循环动态可视化技术,阐明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热毒血瘀、寒凝血瘀、外伤血瘀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方药的机理,深化了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论的科学内涵,为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发挥临床和基础的优势,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慢阻肺、糖尿病肾病、不孕不育、肿瘤、口腔粘膜病的作用机理,推动中西医结合在防治复杂性疾病中的应用。
发挥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临床、多组学、药物分析、网络药理学、药理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结构药理学等优势,阐明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解析其作用靶点和网络调控机理。
培养面向国家人口健康和疾病防治需求,用现代科技揭示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内涵,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临床问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中西医功底深厚、广博人文情怀的医学科学家、教育家和临床专家。
血瘀和活血化瘀研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慢阻肺、口腔粘膜病等研究国内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