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大课堂”(十五)如何做个好医生

作者: 时间:2025-11-03

【前言】2023年,北京大学正式启动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旨在创新医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临床医生科技创新水平。为全面深度整合“临床-基础”相关资源,优化临床科学家计划培养体系,推动“医学+X”不断向纵深发展,医学部学科办常态化开展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大课堂”系列工作,邀请医学与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进行授课辅导,为优秀临床青年医师搭建学术交流、思维启迪、技能提升的良好平台,以“人才质量”提升赋能学科建设。

2025年10月29日,第十五期“大课堂”在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琼苑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围绕“做一个好医生”进行深度分享。黄院士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精神,以创建“北京方案”改变全球白血病治疗历史的科研经历为主线,深入阐释了新时代“良医”与“大医”的成长路径与精神内核,为青年医师指明了既有高度又切实可行的成长之路。

本期讲座面向“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与“北京市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项目入选人及临床专业学生开放,共吸引90余人报名参会。活动依托北京大学与北京市卫健委科教处合作共建的临床科学家培训资源平台开展,是双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育高水平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DSC01414.JPG

DSC01511.JPG

临床科学家的成长路径:从经验提炼规律,用研究赋能临床

黄院士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向青年医师展示了临床科学家的成长路径与要素——“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全局担当”。他认为临床科学家的核心素养在于具备让临床经验按照科学方法提炼共性规律的能力,这一过程需要严谨的科研思维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

他以“北京方案”诠释了“从临床出发,回归临床”的科研路径。面对供者匮乏这一临床难题,他创新提出“改造T细胞功能而非去除”的科学假说,首创G-CSF联合ATG免疫耐受方案,通过系统临床研究,从首例成功到多中心验证,最终使半相合移植疗效与全合疗效相同。该方案被国际命名为“北京方案”,成为全球半相合移植新标准,实现“人人都有供者”的医学突破。这一经历完整展现了从临床问题到科学解决再到临床推广的创新闭环。

在科研方法论层面,黄院士指出要超越“应试思维”,坚持向患者学习、终身学习,着重强调了“归纳总结”与“转化研究”的重要性,并以自己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标题的经历——从“CD3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优化为“CD34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不良的新的独立预测因子”,说明了精准的科学表达对临床思维提升的价值。

针对青年医生普遍困惑的科研与临床关系问题,黄晓军院士给出了极具智慧的辩证观点——写文章不是目的,是创造知识、成为一名好医生的重要训练,是一流大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技能。对于青年医师关注的评奖评优,他也提出“以评促建”的务实态度,认为奖项只是副产品,核心使命始终是把病人治好,推动医学进步。

图片1.png

患者至上:一切医疗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整场讲座中,“患者至上”的理念贯穿始终。黄院士反复强调:“所有创新的出发点都是‘病人需要’,而突破的关键在于‘敢于担当、全局视野’。”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面对一位移植后发热、合并出血性膀胱炎和泌尿系结石的危重患者,当多科室会诊因患者血象过差陷入僵局时,黄院士在综合分析病情的基础上,毅然对协作科室负责人说:“感染算我的,出血算我的,你只管把石头取掉!” 这一果断决策成功解除膀胱梗阻,使患者病情迅速好转。讲到此处,他深情地说:“你阳光,患者就阳光,共患难方能破危局。”

这个案例揭示的“分科局限性”引发在场医生的强烈共鸣,现场响起会心的笑声——这是每位临床医生都深有体会的现实困境。针对年轻医师提出的“多科协作难题”,黄院士给出答案:“首先意识上就不能说‘这不是我的病’。虽然研究有专业,但医生没有专业。在危急情况下,扎实的临床训练要能回应复杂病患的救治需求。”  

他强调,医生的边界不应被学科划分所限制,在面对复杂病例与跨科协作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具备全局观念;而在科研方向上,他建议“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不做盲目跟风”,真正把研究做在病人需要的方向上。这种担当精神和全局观正是“良医”与“大医”的境界。

图片2.png

整场讲座,黄晓军院士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将抽象的医学哲理具象化,每个案例都展现了他如何运用“全局观念化解困局”,为青年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科研思维范本。

讲座最后,黄晓军院士借用特鲁多医生的名言作结:“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他勉励青年医生要“拥有知识、能力、全局与担当”,在科学求真的道路上去治愈,在人文向善的关怀中去帮助和安慰。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医者初心与使命的精神洗礼。与会青年医师纷纷表示,黄院士的分享既有战略高度,又充满实践智慧,为他们成长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文担当精神的“临床科学家”指明了清晰路径。

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大课堂”系列讲座将持续搭建高水准交流平台,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北大医学的智慧与力量。

封面图2.jpg


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