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3年,北京大学正式启动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旨在创新医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临床医生科技创新水平。2024年是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为全面深度整合“临床-基础”相关资源,推动“医学+X”不断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临床科学家培养质量,医学部学科办于本年度组织开展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系列“大课堂”,邀请医学与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进行授课辅导,为优秀临床青年医师搭建学术交流、思维启迪、技能提升的良好平台,以“人才质量”提升赋能学科建设。
2024年11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大课堂”第七讲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脑衰老与脑疾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衰老生物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神经部副主任刘强,以“脑衰老与阿尔茨海默病分子细胞机制解读”为主题,聚焦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衰老相关疾病,特别是与脑衰老相关的,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做分享与交流。会议由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规划办主任曹原,首批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袁俊亮共同主持。
刘强教授主讲
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规划办主任 曹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袁俊亮
此次大课堂,刘强教授深入探讨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诊断现状、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等,并结合其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进展,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且前沿的学术报告。刘教授指出AD在中国呈现年轻化趋势,疾病负担非常严重,且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为男性的两倍。疾病主要分为早发型(EOAD)和晚发型(LOAD),前者多与遗传突变相关,后者则受到环境、遗传和代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三大核心病理特征包括淀粉样斑块沉积、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丧失和突触功能障碍。临床研究发现,AD患者通常首先出现短期记忆受损,随后扩展至长期记忆,其中空间记忆和情景记忆的丧失尤为突出。然而,尽管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检测及基因分析(如APOE基因型检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刘教授详细介绍了与AD密切相关的APOE基因,其编码的APOE蛋白在脂质代谢及淀粉样蛋白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ε4等位基因是LOAD的显著风险因子。此外,刘教授还分享了其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与脂代谢调控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关系,脂代谢在疾病中的分子细胞机制,以及非编码RN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调控等。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实验室正在探索更精准的诊断工具和关键靶点的干预策略。刘教授强调,尽管AD发病机制的研究面临巨大挑战,但随着遗传学、病理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学科合作,未来有望延缓疾病的进程。
会议现场
参会人员积极提问交流
互动环节参与者纷纷提问交流,请教讨论当前脑衰老与AD的前沿热点问题,刘教授逐一进行了耐心解答,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大课堂”活动,后续将常态化举行。敬请期待!
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