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3年,北京大学正式启动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旨在创新医学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临床医生科技创新水平。为全面深度整合“临床-基础”相关资源,优化临床科学家计划培养体系,推动“医学+X”不断向纵深发展,医学部学科办常态化开展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大课堂”系列工作,邀请医学与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进行授课辅导,为优秀临床青年医师搭建学术交流、思维启迪、技能提升的良好平台,以“人才质量”提升赋能学科建设。
2025年9月29日晚,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大课堂”第十四期讲座在医学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北京市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基地负责人、心血管研究专家孔炜教授担任主讲,围绕“基础研究如何服务临床”展开系统分享。孔老师结合其从临床医学到病理生理学、药学、骨关节炎及心血管研究的跨界科研经历,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递进思路,生动阐释了如何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这一关键议题。通过多个原创研究案例,展现了临床与基础研究思维深度融合在推动医学进步中的核心价值。

从临床现象出发,提出真问题
孔老师指出,临床科学家的核心能力在于从临床现象中提出“真问题”。她以所带领团队开展的两项研究为例,阐释了如何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并实现突破。
面对主动脉瘤与夹层“难预警、难干预”的临床困境,团队从“血液如何冲破血管内膜”出发,提出“内皮紧密连接是否参与发病”这一全新命题。研究证实紧密连接破坏是早期关键事件,并据此开发出靶向MRI探针,为早期无创诊断提供新工具,成果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形成“临床—机制—诊断”的完整闭环。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降脂治疗后仍有约三分之二残余风险的临床痛点,团队敏锐发现“血管本身”是长期被忽视的关键。于是将研究焦点转向血管微环境,率先发现金属蛋白酶ADAMTS-7可作为血脂非依赖性治疗靶点,并研发治疗性疫苗,相关成果获多项国家级奖项。此后进一步揭示神经酰胺通过GPCR受体驱动斑块进展,证实阻断该受体可在不依赖降脂的前提下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为合并慢性肾病等复杂患者提供新策略,系列研究发表于《Nature》并获专文评述。

提出了真问题,如何破解?孔老师指出关键在于“跨界思维”——面对主动脉瘤无药可治的临床困境,她带领团队利用CMAP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从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出“柚皮素”,研究发现柚皮素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溶酶体,逆转小鼠动脉瘤进展。这项发表于《Cell Discovery》的工作,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验证了“老药新用”转化研究模式的巨大潜力。
挑战传统认知:血小板非经典激活与降压药的再审视
科研突破之路常伴随传统认知的束缚,如何冲破既往经验围城?孔老师以“多思考,敢挑战”六个字道出关键,并以两项创新研究为例生动阐释。她的团队发现,血小板通过“非经典激活”机制驱动动脉瘤进展,为开发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新型抗血小板药奠定基础;另一项研究则证实,常用降压药CCB在高血压背景下会增大动脉瘤与夹层风险,打破“降压即获益”的传统观念,提示临床用药需结合疾病特异性机制。这两项研究共同揭示:唯有敢于质疑,方能推动认知边界的持续拓展。
最后,孔老师围绕临床科学家的成长,鼓励青年学者主动扎根临床提炼问题,善用“时间轴”洞察领域全局,敢于在学科交叉处开拓新境,同时保持终身学习与跨界能力,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探索提高。她以“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与大家共勉,期盼青年一代在坚持不懈地探索中,成就科研新高度。

孔老师的讲座如春风化雨,为在场的青年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带来深刻启发。在交流环节,与会者围绕“从基础医学视角发现临床问题”“因果机制的实验验证”“跨学科合作中的贡献认定”等现实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期“大课堂”系统梳理了一位MD-PhD学者的科研路径与思维方法,为北大医学青年提供了一条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学科交叉中寻找答案的清晰路径。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将持续推进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深化“医学+X”融合发展机制,以高质量的交叉学科人才赋能高水平学科建设,为我国医学科技实现自立自强贡献北大力量。
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