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基于学科需求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系列专题培训第五讲在北京大学医学科技楼多功能厅举办。

本次培训邀请到了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黄正行、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研究员洪申达,围绕“AI模型驱动临床决策”主题进行深度讲解和交流。培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累计百余人参与学习和互动。

重塑医疗未来:人工智能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
黄正行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人工智能基础,从“万物皆可算,唯智不可量”的核心洞察,到“数据是燃料、模型是引擎、算力是加速器”的“AI三宝”通俗阐释,系统梳理了从大语言模型到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演进脉络。在实践探索层面,黄教授团队基于2C端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构建“乐心大模型”智能体,通过强化学习与模拟问诊优化,让AI积累“临床经验”,具备症状筛查、影像解读、用药指导等多维度能力。同时,探索眼底照片等无创手段预测心脑血管疾病,为早期筛查提供新方案。最后,黄教授指出,当前医疗AI面临数据标注难、模型可解释性不足等挑战,但在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下,已展现出缓解医疗资源稀缺、实现优质普惠服务的巨大潜力。未来,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构建智能化健康管理体系,助力医疗服务模式革新。

洪申达副研究员聚焦心电大模型研发,详细解析心电数据的多模态特点及心电大模型进化,介绍了团队构建的世界首个心电大模型ECGFounder——该模型可诊断所有已知类型的心律失常,预测多系统疾病,相关成果发表在NEJM AI等顶刊,获国际同行高度认可。随后,他围绕AI家庭医生体系展开阐述,指出慢病居家管理与院外急性疾病预警的核心需求,提出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数据拓荒者”,结合大语言模型构建全场景健康管理方案,实现多源生理信号的动态量化评估。团队研发的“问心无恙”AI心电仪等产品已获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服务超10万用户,为技术落地提供生动范例。
培训结束后,两位讲者为现场的老师同学们答疑解惑并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互动。

基于学科需求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题培训是2025年科技创新年“人工智能与医学发展”学科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响应202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教代会及工代会提案要求服务师生的创新实践,旨在基于学科需求推动AI技术与临床诊疗、医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助力“北大医学+AI”创新生态圈构建。培训工作将常态化开展,敬请持续关注!